试论《三国演义》中的悲剧浪漫主义色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句千古传诵的词,掀开了《三国演义》悲剧浪漫主义色彩的序幕。
《三国演义》作为千百年来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峰,其成功不在于再现了历史,而更在于艺术的虚构。此即为其浪漫主义色彩。而使这种浪漫主义更加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是悲剧。
这种悲剧的色彩首先体现在其总体的视角和立足点上。《三国演义》摒弃了被视为正史的曹氏魏国的视角,而转以蜀汉的创立与兴衰作为其主要的立 足点,这样的转变本身就奠定了全书悲剧色彩的基础。历史演义小说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历史,蜀汉最后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是早就能预料到的,因此,读者们跟随 着作者的笔墨,在对各色人物逐渐熟悉和了解的同时,更会对其最终的壮志未酬而唏嘘不已。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则是对这种悲剧浪漫主义色彩的极大渲染。刘备被火烧连营而托孤于白帝,关羽在两面夹击下败走麦城,张飞报仇心切死于非 命……作为小说中正面形象的人物们,在其青壮之时的英雄事迹越是出彩为人传诵,则在其迟暮之年的衰败与死亡越是让人感慨与悲叹。这种悲剧浪漫主义色彩在诸 葛亮身上尤为突出。
诸葛亮的登场,是在作者几经铺垫之下,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在得闻“伏龙、凤雏,两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之后,刘备找到了徐庶,却得 知徐庶并非自己要找的卧龙先生。然后通过对徐庶能力的描写,更让人对这位更在徐庶之上的卧龙充满了期待。及至徐庶被迫离开,推荐诸葛亮,又有水镜先生再 荐,更有妇孺皆知的三顾茅庐,才算是见着了这位闻名已久的孔明先生了。诸葛亮的姗姗来迟,使得读者对其的好奇与期望达到了顶峰。
而正式登场以后的诸葛亮,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对他作再多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隆中对指点江山,让人眼前一亮;其后的火烧博望和新野的胜 利,让人对其神机妙算的军事才能有了初步的印象,想必无数读者都与关羽张飞一起,把对诸葛亮的所有怀疑抛诸脑后。在赤壁之战中,舌战群儒,草船借箭,锦囊 妙计,借东风,安排关羽义释华容以保天下三分……可以说,在赤壁之战中,对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个接一个的无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故 事,为诸葛亮筑就了一座节节上升的神坛。
在蜀国建立了以后,诸葛亮的行动,便不再如以往般神似鬼魅,而也会偶有差错,让人渐感老态,诸葛亮的人生轨迹渐渐地开始走下坡了。没能以 三寸不烂之舌劝阻刘备强征东吴,以致使蜀国空虚,一蹶不振;没能始终以大局为重,六出祁山图谋中原,面对以逸待劳的魏军始终无功而返。诸葛亮似乎不再是以 往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人了。
诸葛亮的死,也许是《三国演义》中最为悲情的了。面对火烧籐甲兵的场面时,“必减阳寿”的话语犹在耳边,埋下了重重的伏笔。而在他一生中 最著名的一次错误以后,诸葛亮不得不冒险面对一生中也许是第一次真正的生命危险——这就是空城计。关于空城计,有人认为也许司马懿也是为了三国的平衡而作 出的类似于关羽放过曹操的行为。不过空城计既然不是什么史实而是小说的虚构情节的话,那其解释则更应为小说的主旨服务——显然更多的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临 危不乱与神机妙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诸葛亮为了自己的错误而付出的一次深刻的教训。
侥幸逃过死于非命的诸葛亮也已是垂垂老矣。在那位因为《三国演义》而被无数人唾骂的魏延的搅局下,诸葛亮意图续命的术法以失败告终。这里 我们看到的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羽扇纶巾的卧龙了,而是在面对自己的死亡和“革命尚未成功”的形势之下显得如此无可奈何的苍老的人,一个笼罩着如此悲剧色 彩的人。
星陨五丈原前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仍在延续。然而无论此时的他再料事如神,都难以重现年轻时指点江山的气势,难再燃起读者心中流淌的热血,代之以,是挥之不去的悲凉。
诸葛亮的人生轨迹是蜀国乃至整部《三国演义》的一个缩影。即使再聪明,即使再努力,都改变不了最终的命运,改变不了历史的大潮。而《三国演义》正是通过对其聪明,对其努力的深刻刻画,以一个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使得这个悲剧更具浪漫主义色彩,更能触动人心。
这种悲剧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市场使然。一直以来,关羽、诸葛亮等形象,在封建统治的要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两方面作用下,逐渐被神化起来,这 可以通过三国的正史与其他形式的三国故事的对比看出。《三国演义》则是集其大成于一身。比如诸葛亮,正是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对于一个良相的最高 要求的结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完人身上散发出的悲剧浪漫主义色彩,最能感动人民群众,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而使得《三国演义》大 获成功而传颂千古。
《三国演义》的最后: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依然浪漫,依然悲情。
帮忙找找错字。感觉结不了尾,硬来的,帮忙想想。
写论文的速度跟写blog不能比呀!
p.s. 刚刚去完系里面的人因实验,挣了30块……不好挣啊不好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