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06年9月10日星期日

供应链模拟实验体会与总结

经过连续几天的准备、计划、学习和总结,更有实验过程中的忙碌、混乱、紧张和奔波,我们这次的供应链模拟实验任务终于得以圆满完成。在此次实验的过程中,可谓收获良多。
作为学习委员,有幸在这次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担当一个总体的协调者和观察者的角色,令我得到了比其他同学们更多的更全面系统的关于此次实验的信息。关于整个模拟实验的情况总结,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分析。
首先是横向的,来谈一下关于各项分工角色的情况。在划分各项职业者的人数的时候,我实在是非常希望能够凑出再多一家批发商来,只有竞争才能让市场价格和服务质量达到理想的状态,而一家垄断必然会出现暴利和专制。无奈苦于人数问题,只好放弃。后来的实验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部份,就是在批发商那儿。
整个模拟实验的角色有五种:一个材料供应商,两个制造商,一个批发商,两个零食商,以及一到两个消费者。以下对各个角色在实验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分别进行叙述:
首先是材料供应商。虽然只有一个材料供应商,只有两位同学工作,但是由于其定位是“服务同学”,由于没有像其他环节一样激烈的利益冲突,因此相对而言材料供应商的环节是秩序最为井然的。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因为价格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而使得材料淤积在某家手里以外,材料供应和回收的情况还算顺利。
然后是制造商。从第一天的试运行到第二天的正式运行,两个制造商由于下游处于垄断地位的批发商给予的生存压力而逐渐从竞争走向合作。在第一天试运行的时候,两个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不断地为批发商提供折扣,形成了一种恶性的价格战。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也出现了一些无视规则铤而走险的情况,如不用装箱直接用手拿着送货等,可谓印证了马克思那句描述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名言。同时另一方面,制造商内部的分工也不够合理,信息沟通做得也不够好。例如完全可以由负责采购的人员同时兼任运输,不必多余分工;又比如在一次调查中了解到,负责制造的同学并不知道个别原材料之间的价钱有所区别而随便使用等。而随着实验过程的不断深入,这些内部的问题逐步被总结发现和解决,而面对微薄的利润,两家制造商也走上了价格联盟的道路。因此在第二天正式运行的过程中,制造商环节大有改进,可算是在有条不紊地稳定生产。
批发商是整个实验中的一大矛盾所在。由于其在供应链中的核心及垄断地位,批发商成为了在实验中最活跃的角色。在第一次试运行时,位置偏僻的批发商却成为了最热闹的地方,上游两家的代表和下游两家的代表全部都集中在批发商处讨价还价,一派商业中心的景象。而批发商当然也不会错过利用垄断的巨大优势攫取暴利的机会,以进货价两倍乃至三倍的价格卖出货物,可算是无法无天了。而批发商内部消息不灵通的现象则比制造商更为严重,在我进行价格调查的时候,大多数的批发商成员都表示不知道进货价或者出货价,这对于要多方了解情况才能达到利润最优的批发商来说显然是相当不利的。而在为了遏制批发商的垄断行为而加入了允许一定程度直销的条款以后,批发商的职能又被完全地架空了以致无事可做,早前垄断市场飞扬跋扈的批发商又抗议规则不健全不合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批发商们也算是有良心的商人了,并没有利用垄断而把价钱抬成天价,因为从原则上来说就算他们抬得再高利润再大,消费者的一头也要购买产品以使得整个实验得以进行下去。同时在批发商达到价格联盟的时候,批发商也没有选择以只从一家制造商进货等手法迫使价格联盟解体,仍然只是在一个合理的利润范围内进货和出货,使供应得以顺利进行。
零售商是整个实验中生存环境最差的角色了。一方面要面对上游垄断的批发商的盘剥,一方面要面对下游垄断的消费者的刁难,一方面还要面对另一家零售商的竞争。几次运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样的观点,零售商往往是利润最少的乃至现金量不增反减。在实验过程中,我认为,有的零食商的经营策略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没有现货或者难以进货的时候,不懂变通坚决不下订单;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拒不承认之前的报价,损害声誉;对质量的检查不够仔细,多次被验货时找到质量问题而损失惨重;没有像制造商那样进行价格联盟达到双赢而恶性竞争,导致两家都挣得很少,等等。
消费者的环节也是实验中比较具有争议的环节。实验开始以前,我们就对消费者这个角色的设定感到疑惑:到底怎样产生需求呢?需求是否必须被满足呢?需求产生以后,消费者又怎样进行产品的选择呢?后来在实验运行的时候才知道,消费者原来是通过抽签来决定消费的需求量和频率,而后更是得授权在产品选择上可以进行一些刁难定制等。原来只有一个消费者的情况下,了解价格和订单时间、比较质量、讨价还价,还要进行抽签验货等等,时间非常吃力,经常不能在抽签的时间内完成需求任务。这一情况在设置了两名消费者以后有所改观。
以上从横向比较了各个角色之间的情况。下面从纵向的角度看看随着时间的推进整个实验的问题。
在第一次试运行以前,大家都对任务感到有点盲目而不知所措,反映在行动上就是整个场面相当混乱。人们不知具体该往哪走,只是接到自己的任务就拼命干,生产的一个劲地拼做产品,联系价格地一个劲地讨价还价,许多地方人挤作一团。在第一两个需求出现的时候,零售商方面对于价格什么的完全不了解,却依然盲目销售,结果便是在这个单子上亏了大钱。除了“服务同学”的供应商以外,各个环节都不敢报价,只有制造商那里在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定价,然后很迟缓地反应到批发商那里,等零售商那里逐渐上升到一个比较正常的价格时,第一次试运行已经接近尾声了。同时许多事先规定好的事情都没有得到落实,要求交易有书面协议而口头承诺却大行其道,而有的时候又以口头承诺不算的借口翻脸不认帐。随着大家对工作的逐渐熟悉,生产工作显得不那么盲目了,更多是按定单在进行订货和生产,这一时候突显出的矛盾便是批发商垄断的弊病,也就是批发商门庭若市大赚特赚最为风光的时候。
在第二次试运行的时候,由于在上一轮中暴露出来的垄断情况,特意加入了可以制造商可以直销15件商品到零售商那里的规定。结果却由于市场“泡沫”的瓦解——据说是由于我作为消费者进行抽签的时候运气太差使得需求量骤减——还有直销的出现,居然就出现了整个第二轮运行批发商无事可做的尴尬局面。由于在第一次运行完毕总结的时候制造者和零售商们听到了批发商的暴利情况,很是不平,直销的时候价格也并未与批发商存在的时候相关多少,想必大家也赚到了一笔。总之第二次试运行的时候除了批发商从天堂掉到地狱以外,别的方面还算是波澜不惊,引起了大家对直销制度的许多思考和讨论。
经过了第一天的试运行和总结讨论,第二天的运行秩序要井然得多,许多规定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市场情况更加稳定和有条理。新加入的消费者可以按照一定要求定制产品的规定也发挥了一些作用。第二天的两小时连续运行当中明显地出现了四个阶段:
首先是直销大行其道的阶段。其结果是货物价格较低,订单的反应速度非常迅速,定制的要求能迅速完成,而零售商们则完全处于放假和四处了解情况的状态。大家在实验开始前的讨论基本达成了一点共识,就是直销的限额必然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都倾向于在一开始就把这个限额用完以保证可以得到这个规定包含的利益。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我发现这样的看法并非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情况在实验运行的第二个阶段出现了。
当大家的直销限额耗尽了以后,实验进入了正式运行过程中最为混乱的阶段,供应居然停止了。消费者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即使价格定得再高零售商也不愿意进货。供应停止的原因是制造商的价格联盟与批发商发生了冲突,制造商为了联盟的利益拒不接受批发商开出的条件,使得供应停止了。此时大家都处于一种比较微妙的利益冲突当中:一方面,因为制造商们在刚才的直销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他们完全可以合作停止制造商品让整个供应停止,则批发商就完全无法获得利益;但另一方面,批发商也可以采取只进一家货物的方式迫使价格联盟瓦解,这样一家制造商可以赚得更多而另一家制造商将血本无归。但是最后大家为了让实验能理性地进行下去,还是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措施,价格联盟得以维持而批发商也开始进货,供应逐渐恢复了。这时就出现了刚才提到的不应太早把全部直销名额都用尽的情况:眼看着在生产商那里有现货而需求却无法满足。如果能够不盲目地把所有的直销名额都在价格较低时就用尽,现在就可以以高价大赚一笔了。
然后就进入了稳定供应的阶段,市场秩序最为良好和稳定的时期。也许是由于批发商的垄断,商品价格持续上升。本来也有一定口头协议的两家零售商的价格联盟迫于竞争压力而完全消失无踪。两家制造商倒是非常坚决地维持价格联盟,基本上是一种双赢的状态。一些比较奇怪的货物定制居然能非常迅速地作出反应,后来得知原因是批发商那里利用大量的现货进行现场改装,不知道这样算不算违反规则。总而言之,这一阶段是两天来运行最为流畅最为稳定的时间,问题不大。
在实验只剩最后一点时间的时候,场面又迎来了一点混乱,大家都想把屯积在手里的现货卖出兑现,出现了一些大甩卖等情况。无奈需求是由抽签决定的,打折甩卖之类的招数根本无法凑效。其实大家也应该提早预计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及早停止进货才对。
最后谈一下这次实验的总的认识和一些建议。
加深了对垄断和加强法规建设的一些认识。处于垄断地位的批发商多次出现问题,暴利的出现,都体现出了这一点,印象尤为深刻。
不能盲目使用所谓的先进技术。在实验开始以前,大家都磨拳擦掌地想把学到的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验当中来,什么零库存呀,什么JIT呀,可是最后的事实是根本什么专业的知识都没用到,在这个简单的实验中大家都只能按照最简单的经济常识进行经营。任何技术都要因地制宜地应用,没用什么绝对先进的技术。
资金的流动才能产生利润。在价格调查的过程中切实看到,产品每经过一级分销,就产生了一些利润,而供应停滞的时候就大家都无法赚钱。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今天才得以更深刻的认识到。
理性经营很重要。大家经常都能想出一些非常极端的方法来攫取天价利润,但是最后大家都还是比较理性的经营,获得双赢的结果。在实际的动作当中,还是这样的经营方式更能获得稳定长远的利益。
合理分工很重要。不能只为分工而分工,有的根本没必要分的工只会显得累赘,像在这次的实验过程中制造商最后很多都反而成为了一种作坊式的生产了大家都进行产品的装配,分工应当在实际的运作当中逐渐摸索,找到最佳的分工方式。
一点建议:这次的实验应该是初次进行吧,在许多地方还不够成熟,主要是规则的制定还不健全,例如为了抑制垄断而加入的直销规则,显得相当突兀。而让我比较疑惑的是为什么这次实验里很多人都偏执地进行一种非常原始的计算方式——手写,别说用Excel记账,就是连使计算器的也只有一两个,使得交易很是麻烦。其实很多东西多准备一下,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现需求的抽签等,将会使实验运作有效率得多。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尽量多安排一家批发商,可以省却许多问题,而且我觉得批发商那里人手是有一些剩余的。另外,只有一两个消费者来拉动整个系统的运行,确实有些命悬一线的感觉,不太现实。

p.s. 居然连着两天在THU里当导游了……

4 条评论:

匿名 说...

你写的可真长……我看不下去了

匿名 说...

今次这篇写的很有趣.吸引我很认真地看下去了.

匿名 说...

好玩好玩~~~~
可以详细说说么?

匿名 说...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