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怪诞行为学

这本是买上一本魔鬼经济学时当当自动推荐的,看了下简介是讲行为经济学的,有点感兴趣于是也一并买了。相比而言这本书看得很快,两个下午就看完了,因为——怎么说呢,我觉得有点乏味。虽然反驳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前提的中心思想很对我的胃口,不过总的来说本书结论并不怎么出人意料,有那么一点顺理成章:我也知道在免费和性兴奋面前人会显得毫无理智,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而没有监督人就容易作弊……虽然大量定量的实验使这些结论更为坚固更为科学,但这样的意义似乎并没有那么大。另一方面无可避免的是这些行为学实验总是大量地找大学生来做,尤其是书作者所处的牛校大学生,这简直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样本。有个实验显示了人们不会随着监管力度的下降而作更大程度的弊,而是在某一个度上良心开始发挥主要作用,这在我看来只能证明这些牛校学生还是比较有良心的。

不过我也有看到亮点,当然是指我心目中的。在供求关系的失衡一章中,笔者论证道价格在现实中并不总由供求决定,也会由类似印随效应和羊群效应来决定,就像我们在各种奢侈品和星巴克身上看到。人们会很容易被首次消费的价格所锚定,然后以后的消费就都会跟首次消费时作对比,我对此深有体会:要我在日本掏10块人民币买听可乐是如此地艰难。笔者的实验论证了这个标准价格几乎可以是任意的,但它定好了以后后面的价格判断就很一致了。而羊群效应,并不仅仅是指大家去急性盲抢盐,也包括你自己对你自己的羊群效应:当你肯掏五美刀买杯星冰乐——意外的是原来在老美看来星巴克的咖啡也确实有点贵——那么买着买着你就觉得自己确实是想要五美刀的星冰乐了。

启示作用是,你得把自己店的体验搞得跟别人的完全不一样,这样顾客才不会想起把星巴克跟超市的雀巢咖啡进行比较。另一个启示是,既然价格不由理性的供求关系曲线决定,而几乎都是卖方变量,那么自由市场就并不是真正的最优方案了,而宏观调控的意义就是要发挥好那个初锚的作用。这似乎讲得有点大,对我来说这个结论的启示作用是,提醒我老妈,想多走几步多花时间来省几块钱的时候,想想我那一听10块钱的可乐。

没有评论: